從日本抗震建筑看國內裝配式輕鋼別墅的發展
地震頻發的日本,卻被公認為世界抗震強國。在歷次強震中,日本雖然損失慘重,但多數堅挺不倒的高層建筑物以頑強的“不死鳥”形象屹立。這到底是為什么呢?
建筑標準
在日本,建筑物的抗震標準已經提高為經得起6至7級地震搖晃而不會倒塌。尤其是商務樓,要求能夠8級地震不倒,使用期限超過100年!
當地震發生后,房屋就算倒塌,通常仍會保留主體框架!
這是因為采取抗震措施的房屋,不同于普通房子:
造房材料講究
日本建筑在選材上也格外講究,比如在歐洲、中國經常被當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磚瓦,現在在日本建筑上幾乎已經找不到蹤影。
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證明磚結構房屋不抗震。從那以后開始,磚結構建筑在日本幾乎不再被使用,取而代之的是輔以輕型墻面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。建筑業專家認為,這種結構的建筑既安全抗震,又節省能源。
輕鋼結構
日本建筑多數采取鋼結構,這樣搖動大大降低。例如,7級以上的大地震發生時,柔性結構的建筑一般要搖動1米左右,而剛性結構建筑只搖動30厘米。
木結構
為了提高傳統木結構建筑的抗震能力,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體設計——地震發生時,房屋整體翻滾,不至于損毀。專業技術人員還會定期對民房進行抗震加固等級評定,政府會酌情給予居民適當的補貼鼓勵。
使用橡膠
日本建筑師普遍使用橡膠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。
例如,在日本東京有一座免震結構公寓,盡管高達93米,但其外圍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強度16積層橡膠,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膠系統的積層橡膠。這樣,在裂度為6的地震發生時,就可將建筑物的受力減少至1/2。
與日本相比,我們中國的情況顯然有著很大不同。日本因為處于地震帶上,地震頻發,故從很早就開始有意識的對房屋進行了改革,建造出了抗震房屋。而中國則沒有過早的抗震意識,一是缺乏重視,二是缺乏相應技術。直到近幾十年,西方的裝配式建筑技術傳入我國,我們才開始發現,原來裝配式建筑可以有效對地震做出防范。
裝配式建筑分為三種結構,分別是混凝土結構、木結構、鋼結構?;炷两Y構由于成本限制適用于大批量的建筑,自建房則不適用。木結構由于原材料問題造價昂貴,性價比低。而鋼結構造價低廉且房屋居住性能優越,成為了自建房的首選。
鋼結構為什么比普通房屋更加抗震呢?
輕鋼房屋不僅抗震防風,其結構也使它能夠實現復雜的造型變化,外形完全可以根據客戶心意私人定制,讓房屋美觀時尚,與眾不同。
同時,輕鋼房屋采用了復雜的墻面材料,如玻璃纖維棉,防潮呼吸紙,OSB板等,既能保證房屋的隔音,還能保溫隔熱,冬暖夏涼,從而節省了一大筆空調費用,節能環保。
作為新一代的安全環保型房屋,裝配式輕鋼房屋正逐漸成為主流的建筑方式。未來裝配式鋼結構的發展必定是無限的,這也將是建筑行業一場偉大的變革。